第六届广电行业趋势年会暨第二届DVB+OTT融合创新论坛年会日前在上海圆满落幕,结合会上会下各方面信息,以及14日DVB+OTT融合创新论坛代表大会各成员单位的态度及进展,有充分的理由令业界相信:2014年,将成为DVB+OTT发展的元年,有嘉宾在对话中预测2014年DVB+OTT的用户将达500-1000万。
DVB+OTT的误区与实质
自从DVB+OTT融合创新论坛(简称DOF)去年成立以来,DVB+OTT的概念已成为行业炙手可热的一个词汇,众多系统、设备企业都在期望通过DVB+OTT撬动一个新的市场。今年CCBN、ICTC展会上,众多企业都推出了所谓的DVB+OTT端到端解决方案、DVB+OTT融合终端等等,但从DOF的角度来看,不少方案属跟风宣传甚至难免炒作之嫌,并未抓住DVB+OTT的实质。
笔者认为,真正的DVB+OTT,是要实现有线网与互联网业态的融合,找到有线运营商与互联网牌照商、互联网视频及应用提供方之间合作共赢的模式。因此,它更多是属于商业模式层面的问题,而非技术解决方案,终端对于DVB与IP的融合及智能化也只是其中技术实现的一个小的环节而已。
从去年至今,业界广为关注这样一个问题:DVB+OTT的OTT部分究竟走内网还是外网?走外网就是真正的OTT,走内网就只是CP的合作,似乎这是DVB+OTT的一个核心问题。笔者也曾经陷入这一误区,但经过对各地运营商及多方调研、沟通、分析之后,发现内网还是外网的问题根本不是重点,它不过是一个技术的问题,一个渠道的问题,再有就是部分内容在内外网不同渠道、不同商业模式下版权有所区别的问题,但总的来说,对于DVB+OTT商业模式的核心而言,这些都只是枝节问题。
DVB+OTT,其实质是有线运营商由原来绝对垄断的独家运营,走向合作运营模式。
这里所说的“运营”,是指能够获取用户的信息和行为数据,结合自己的内容和应用进行持续的、线上线下结合的推荐、营销、推广。比如说,合规的小米盒子的内容,全部来自iCNTV,但对于用户数据的采集、EPG及内容推荐等等,都是小米在做,因此从运营而非播控政策角度来说,iCNTV其实只是CP,小米才是真正的运营者。
对于与有线运营商的合作,大致可以分为CP、SP及合作运营三种不同的深度。合作运营,是平台层面的合作。
举一个不算恰当但有助于理解的例子:比如现在的IPTV就是一种三方合作运营的模式,CNTV旗下的爱上电视传媒公司+省级电视台+电信运营商,三方在IPTV的栏目内容、增值业务方面有所分工,甚至具体到门户界面上的版面、推荐位、广告位的分割。电信运营商通过开放自己定义的C3接口,向另两家提供用户收视行为数据,以帮助爱上和省电视台改进各自在IPTV业务方面的内容提供和编排等等。
对有线运营商而言,DVB+OTT不是简单的引入CP、SP的问题,实质是开放自己原来封闭的平台,引入合作运营者。因此,要推进DVB+OTT的落地,技术、终端,都不是核心,核心是要迎接商业模式的变化与革新。如果这点还没想好,那么就把DVB+OTT放下,先从简单的CP、SP合作模式做起吧。
DVB+OTT的双方,有线网络与互联网电视,在商业模式上是有不同的,在某些做法方面甚至还有冲突,如何磨合形成一个可行的商业模式,将是DVB+OTT落地的关键。为此,DOF代表大会也提出了明确的计划,下一步将对DVB+OTT的商业模式、合作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,并公开发布相关研究成果。
有线网络的方向:平台化运营
笔者最近在看一本书——《平台战略》,基本都是利用出差的时间,已经读了两遍。它较好地对互联网的平台化运营模式做了剖析,以及部分理论总结。
简单来说,平台是通过连接双方或多方,为他们提供交易服务,平台方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或者赚取差价,平台自己并不生产产品。商店、商场、超市,其实就是连接供货商与顾客的平台,淘宝、天猫,不过是这一平台的线上电子化。微博也是一个平台,只不过它的商业模式不像前述的双边交易关系那么简单,还需要引入广告主、电商等,通过多边交易完成商业闭环。微信则是能力更强大、覆盖范围更广、更具想象力和延展性的平台,通过订阅号、服务号以及微信支付的打通,可以让众多的企业依附在微信的大平台上构建自己的小平台,从而实现了从平台优势向生态链竞争优势的升级。
有线电视网络,同样具备了非常强的平台特征,它把内容和应用(包括电视频道、增值业务)和用户双边连接起来。平台战略成功的重点在于规模化,实现网络效应。目前,全国有线网络总用户超过2.2亿,但即便一省一网,最大的用户网也不过2000万,这就是为何要实现全国整合才能更好发展的原因所在。另外,内容的丰富性与互联网相比严重不足,这一点只有通过平台的开放,引入社会资源才能真正解决,靠自己做内容,或者自己设计好一些栏目然后招标、委托,都不是能够实现平台化运营的做法。
平台战略运用得好,可以做到“赢家通吃”的效果,它取决于三个条件:
1、跨边网络效应。简单来说就是你能够提供越多越好的内容,就可以拥有越多的用户;
2、同边效应。实现内容越多,对其他内容的拉动也越多,比如通过关联推荐。用户越多,对其他用户的价值也越大,比如电话、微信。这方面是有线网络的一个非常大的问题,比如歌华是服务四百多万的用户,还是仅服务四万的用户,对每一个用户而言的价值和体验基本感受不到区别。这就是为何社交电视有其价值的原因。
3.高度的转换成本。即要让你的供应商也好,你的用户也好,若离开了你的这个平台,就很难实现原有的价值,同样是微信的例子,这正是易信、来往要想跟微信形成竞争局面所面对的最大难度。
平台化战略,应该是有线电视网络的发展方向!而DVB+OTT,给有线电视运营商朝着平台化运营的方向提供了一次尝试的契机,可管可控地与互联网对接,引入社会资源,这与电信运营商的流量经营、智能管道,本质上是一致的。
政策及产业链条件逐渐成熟
以上分析了DVB+OTT的实质,以及对于有线平台化运营的意义,这是必要性。那么,DVB+OTT落地实施的可能性又如何呢?
1、 加强OTT规范管理的可能性极大。
政策方面是最大的问题,并不是说有线与互联网电视是否可以合作的问题,而是如果目前互联网电视产业的管理如果没有更好的规范的话,整个产业的发展环境将日趋恶劣,合规做事的产业链各个主体都很难得到发展的机会与空间。
此前关于互联网电视的管理,总局出台了181号文件,对牌照、播控、内容、终端等方面提出了相关要求。但这一文件的执行情况做得并不好,尤其在2013年,根据中广互联的统计,今年OTT TV的机顶盒出货量超过1000万台,而其中没有得到牌照方授权的居然高达86%,很多“山寨盒子”可以收看国外数百套的电视节目,包括成人内容。有牌照的、合规做事的反而吃亏,与华数合作的某终端企业在ICTC上感叹:这是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。
中广研究在分析2014年趋势时指出,2013年是OTT TV的“莽荒出位期”,在9月份之后甚至是“集体暴动”的状态。笔者根据多年的从业经验判断,当前这种情况,非常有可能会引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对于OTT TV更严格的管理政策的出台。从产业发展而言,规范的管理,包括版权的管理,是互联网电视能够得以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。
2、 产业链各方的合作意愿
在上周的会议上,无论是DOF成员中的百视通、南方传媒、华数,还是CIBN,都对DVB+OTT的合作表示了足够的兴趣。
爱奇艺副总裁段有桥在会上的演讲题目是“互联网改变有线网,DVB改变OTT”,他特意强调,是的,DVB改变OTT,我没写错!老段分析了有线网在接入、规模、用户认知信任度等方面的优势,也介绍了视频网站、互联网电视的趋势与特点,他提出“有线网+终端+合作伙伴”的跨界融合“哑铃模式”,并坚信“DVB+OTT一定会成为主流视频媒体、主流视频平台”。
优朋普乐董事长兼CEO邵以丁的演讲没有播放PPT,谈了趋势、态度、剖析、解决四个关键词。邵以丁认为,未来看电视将只有纯OTT、IPTV+OTT和DVB+OTT三种形式;互联网视频用户都是面向个体用户,而有线面对的是一个家庭,这有着本质的区别。优朋普乐提出了六位一体的解决方案,包括内容集成、基于大数据的内容运营、技术平台、运营和维护、结合整体资金方案的终端以及联合推广。
值得一提的是,优朋普乐在本届DOF代表大会上,正式申请作为理事单位加入DOF产业联盟,这对于DOF推进DVB+OTT的落地增加了重要的内容元素。同时,还有几家投资机构申请作为列席代表参加了本届DOF代表大会,资本对于DVB+OTT新模式也开始有了更多的关注。
2014:DVB+OTT元年
在13日上午的尖峰对话环节,邀请了业界专家侯自强、华数传媒副总裁李学东、永新视博李东、茁壮网络徐佳宏、优朋普乐邵以丁、爱奇艺段有桥共同盘点2013,展望2014。
邵以丁认为,2013年是互联网电视的真正的元年。对于2014年,李学东认为将会是DVB+OTT的元年,并预测该模式的用户将达千万规模。
中宣部改革办副主任、中央文资办副主任高书生先生在会上作了重要的报告,高主任指出,包括有线行业在内的文化产业,应该通过双向四车道与国民经济体系对接。他对有线网络提出了一个很高的定位要求,要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引擎。
关联阅读: